2009年4月29日 星期三

頭文字G


最近都寫G-code讓CNC自己銑,相當方便

其實可以不必會傳統加工就直接學CNC,但如果能重頭來過,我會選擇略過傳統加工那一段嗎?

絕。對。不。會。!

我可以很有信心的說:如果不會傳統加工,CNC 也只能略懂皮毛

舉凡加工順序(步驟一個做錯便無法繼續加工,因為極可能把下一步要夾持的部位切削掉了,就好像要刀削蘋果,又不准以任何方式固定蘋果)

、該如何不失準頭的快速翻面(當零件的兩面(含以上)都需要加工,就好像一張紙的正反兩面都要寫字,而且反面的字必須對齊正面的字,你要怎麼告訴機器這回事?)

...種種的細節,沒有經過傳統加工是很難體會的,傳統加工怎麼加?請大家多去汪老師的格子走走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最近看HGT老大使用SolidWorks簡直是出神入化,把結果放進MasterCam,馬上規劃出刀具路徑以及Gcode...

我要馬上放棄直接編寫Gcode,投入SW的懷抱嗎?

不,不可能,在我用Gcode規畫刀具路徑熟練前,可不想錯過任何試煉

CNC 讓許多傳統加工做治具的時間都省下了,但使用者能不能擅用這個優勢?

汪老師說話很有啟發作用,有一次提到他對學生要求虎鉗校正時間為3分鐘以內(虎鉗開口精準對齊機器軸線,誤差小於0.01mm)

聽了不得了,我以為五分鐘算很快了,於是快速在腦中盤算每個校正虎鉗的細節並修正,現在我校一次大約30-60秒

有一回提到我工作的流程,老師說:魯卡你這樣多一刀,老闆不會樂見如此喔...

於是我又思考...

這回我要做一個梯型如下圖一黑線所圍的區域,當刀具(以紅圈表示)走到如圖所示位置

如果直接往右下移動,工件便會少一塊肉(綠線為誤切的部份)


當然,我們可以如下圖,先從位置1往下走到位置2,再往右下移動

不過這樣就算多走一刀了!

CNC 牽扯到的往往是小量或大量生產,除了機台剛性高、穩定性夠、刀把優、刀具適當...可以提高生產速度外

如果能少走一刀,也是偷到一點時間,少走很多刀,效率便提升了!

如下圖三,位置3走到位置4的意思,也如同上文所述

所以在這邊怎麼走刀最快呢?先走到工件轉角處

以紫色點為圓心,刀具半徑為半徑,"貫性漂移"到斜邊上(路徑如綠色箭頭的弧線所示)

切記工件外緣永遠是刀具外緣的切線

像不像藤元拓海的水溝蓋跑法?

以Gcode編寫刀具路徑走圓弧,其中一種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要標記出起始位置與結束位置

只要有起始位置,只要簡單的三角函數計算便能知道結束位置,不知道角度可以用反三角函數與工件尺寸算出

PS:另一種方法必須知道走過多少弧度

我還是常常用傳統機:沒有面銑刀的做基準面


翻面上CNC做出Z軸(垂直軸)高度原點


山道漂移省下來的時間,就讓進給速度慢一點,即使以兩刃銑刀做出來的側邊都相都滑順


如何快速翻面還能做出一樣的東西,又不會把旁邊的牆壁銑破,或許另開文張敘述,篇幅已經搞太大囉


這是我現在超愛用的相機腳架,超穩的!


刀具路徑的規劃,要領如下就沒錯啦!




2009年4月25日 星期六

你的身高有幾公升?


標題看起來很奇怪?

是啊,看起來就好像新聞裡說:這吊臂從31樓墜下的重力加速度有兩百噸重,難怪...

嗚呼哀哉,讓我們先替受難者默哀;批評對岸充滿黑心事業的同時,Made in taiwan 也該檢討!

比較常在新聞裡面聽到的,還有"在重力加速度的作用下,造成........."

這些都是搞不清楚重力加速度的用法,重力加速度並不是"重力加上速度"

國中理化就曾提到"加速度",指的是"單位時間內速度的變化量"

就是說一秒內速度改變了多少,好比說:某車在一秒內從時速50公里加速到時速65公里

這一秒的時間間隔內,速度改變了多少就是加速度

所以重力加速度是啥?

重力加速度:在重力的作用下,造成物體運動的加速度有多大

沒有力哪有加速度?這是牛頓先生告訴我們的

在地球表面附近,因重力而落下的物體,加速度都是9.8(公尺/秒平方)

不管落下的是石頭或羽毛,加速度都是一樣的,不過是受到空氣阻力影響的程度不同罷了

所以新聞要說的,應該是:這落下的"衝力"有兩百噸重

PS:怎麼算的?

31層樓高約為110公尺、吊臂4噸重

到達地面的速度(V)平方=初速度平方+2X加速度X距離

V平方=0+2X9.8X110

V大約等於46.43(公尺/秒)

衝量=動量的變化量=質量X速度的變化量=4噸X(46.63-0)約等於185.73噸重

衝力=衝量的作用時間

所以185.73噸,除以遊覽車因撞擊而潰縮的時間,就是受到的衝力

如果作用時間少於1秒,就比185.73大,或許就是200噸重

如果超過1秒,就小於185.73

作用時間可以用算的、也可以用量測的...

總之,加速度不會有幾噸重、幾公斤這種單位,卻不只一家新聞台這麼播報

也不會有什麼"在重力加速度的作用下..."這種說法

只能說,在重力作用下,產生多少加速度(如果不考慮空氣阻力,這根本是廢話,因為重力造成物體的加速度都一樣)

這就好像說:在蘋果的作用下,我考了一百分...

啥咧~

現在的中學理化、高中物理課本寫得如何我不清楚,不過以前的課本寫得很棒咧!


很多學生猛看補習班講義、狂做參考書,卻不曾看過課本,課本才是王道啊!


我拍的是老姊的課本


所以白淨啊白淨...


老姊看過的書都乾乾淨淨,分數卻高的嚇人,不公平啊!


如果看過這一段的,應該就會知道為什麼把即將撞地球的物體擊碎會導致更大的災難

這教材出現後的好幾年,那位布魯斯先生演了一部電影,說是要炸掉即將撞地球的彗星

...

直到最近,Discovery Channel實際訪問了科學家,也證實炸掉彗星會更危險


國民教育其實很棒,但別把它看成升學的工具

2009年4月24日 星期五

我結婚囉


前天晚上一如往常的工作著,突然傳來急促的電鈴聲

誰啊~?最討厭這種手黏著不放的按鈴法...

放下工作氣大大的出門,到底哪個不長眼的如此好膽?

碰巧與一名員警相遇在機車棚

警:你是XX號的XXX嗎?

我:呃~是啊

警:OOO 住你這邊?

我:呃~???沒啊...

警:一.一真的嗎?我們這邊接獲公文,說是名為OOO的陸籍女子嫁到這個地址

我:呃~我結婚囉?



2009年4月20日 星期一

如何更聰明

1990年代,神經生物學界有個重要的研究成果:

哺乳類動物成年後,其腦內的海馬迴仍會產生新的細胞

PS:海馬迴乃大腦內負責記憶與學習的中樞

1998年,更進一步證實人類成年後,海馬迴也能增生新的神經元

PS:此實驗使用一種稱為BrdU的物質,標記出新生的細胞

PS:過去認為過了幼兒時期,大腦便不再發育

在這邊不詳述實驗怎麼進行的,有興趣的可以查一下資料

但神經元也不是隨便就會新生,據研究與實驗證實,足量運動能刺激海馬迴增生新的神經元

有運動習慣的人也不需沾沾自喜,因為這些新生細胞在生成的幾週內便會死亡,沒啥功用

要讓這些神經元存活下來,必須有學習的行為,也就是大腦有在思考

實驗更進一步證實,越難的思考行為,會讓神經元存活率大增

也就是說:即使學習不怎麼難的新知,也無助於新生神經元的保存

結論1:運動使海馬迴的神經元增生、有難度的學習讓新生神經元存活

結論2:光是高難度的學習、沒有運動,不會增生新的神經元

結論3:光是運動、沒有學習行為,新生的神經元很快就會死亡

所以會念書的小孩也很會玩,這現象似乎蠻正確的

糟糕了!...

最近腸枯思竭嗎?起來運動一下吧!

生活無趣嗎?挑戰點新鮮的吧!

附註:菸、酒、負面情緒會導致神經元受損;運動有助於神經元增生



2009年4月17日 星期五

接下來要做什麼? & TAMIYA 1/14 拖車頭全金屬齒輪箱外殼新照片

喂~魯卡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(拉很大)

(魯:痛痛痛...)

接下來那個XX零件你做不做?


饒...饒了我

幫我做東西的廠商本業不在RC市場,所以也沒辦法把所有產能拿來搞我的東西,畢竟這只是小小量

未來還是希望以自己設計的東西為主、複製為輔

除了老山豬完全仿實車組裝方式的直軸外,還有很多點子跟構想,會想把RC的機構盡量逼近實車

包含作動原理...

拿出老老相機,只有三百萬畫素,卻沒有惱人的雜訊...等

於是重新拍了TAMIYA 1/14 拖車頭的金屬變速箱外殼


原廠塑膠件最讓人詬病的就是"脆"


原廠塑膠件過一段時間就蠻容易斷腳,走一走變成拖著腸子跑...


一公一母的接合相當完美,連定位線都是如此


這邊的弧度要與原廠的前後板完全密合相當不容易!


偷兩張大車車老闆的圖來說明


從上下兩張圖就能看出來:與原廠前後蓋板的結合是多麼的剛剛好!


從內部可以看出零件的組合精度


鎖有螺絲孔與曲線都與塑膠件同


這是由兩塊實心的6061 T6鋁合金挖出來的,為了那四個固定腳,實心料還要多上大約一公分的厚度


表面施以陽極硬化處理


如果想看更多可以到我的相簿找找



2009年4月16日 星期四

你面對的是生命!


最近國內在研議將醫學系改制,也就是先念完四年的大學(學士),然後再念六年的醫學專業

記者訪問到某醫學系的學生,該生認為是浪費時間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說真的,每個人都有書到用時方恨少之感,但我們很難把所有知識都齊備了才進入職場

但,醫生面對的是生命,多四年的訓練難絕非浪費時間

或許學士四年念的不是醫學,但這些對於往後的醫學專業絕對有幫助

舉我常講的例子:

以前我在醫學系上法醫學,講師講到頭部外傷時提到:

若遭受鈍器攻擊,顱內內出血與頭皮外傷會出現在同一側

若頭部撞到地板或牆,顱內內出血與頭皮外傷則會出現在相反的兩側

因為是"衝擊"、與"反衝擊"

這樣的說法當然不能讓班上前幾名的同學信服,他們希望講師能進一步說明

講師仍說:就是"衝擊"、與"反衝擊"

學生:我們知道,但為什麼?

講師:就是"衝擊"、與"反衝擊"

雙方臉紅脖子粗...

其實,這是物理學過的動量守恆:考慮非完全彈性碰撞加上完全彈性碰撞的結果

相關原理與說法,或許我另闢文章探討

多少考試機器人拿基礎科學當成升學工具,真正瞭解的有多少?

要這群揹負生命的人重新學習、徹底瞭解,對於超出課本條文範圍的病情判斷,絕對有正面的幫助

這樣的要求有太超過嗎?除非你自己玩掉四年!

也見過一些醫學生,對於背誦人體地圖、病徵、病名與對應治療手法很厲害,但邏輯思考完全不行

沒有醫學基礎的人也能發現說話漏洞百出

我學弟詹姆因為髕骨外翻求醫,換了幾位醫生才找出問題

當醫師交代給實習醫師治療時(在膝關節前側貼膠帶,盼對走位的髕骨有牽張的作用)

詹姆:醫師,請問這麼做有治療的效果嗎?會改善或變好嗎?

實醫:不會ㄟ

詹姆:那還做這治療幹麻?

實醫: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下次回診,主治醫師不在,總醫師代理,看完X光片的總醫師

總醫:從X光片看來,你不只右腳有問題,左腳也一樣

詹姆:那為什麼我只有右腳不舒服?

總醫: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詹姆:為什麼?

總醫:唉呀!這天生的啦!你問我我怎麼知道?

PS:一般來說,從X光片判斷角度,會用筆畫線再用量具量測(現在很多改採數位化,改以螢幕觀看、滑鼠操作),能直接用肉眼看出左右差異,除非相當有經驗的醫師、或左右差異相當懸殊

昨天詹姆再回診,依然不是主治醫師,仍是總醫師看診、住院醫師在旁

詹姆:膝蓋動的時候,有類似折手指關節的聲音,但不是常常有,有沒有關係?

我學長說:那是關節腔被壓破時,負壓導致溶於滑液內的氣體又變回氣體的形式(氣泡),擠壓軟組織所致...

總醫:啊~那只是"筋"與骨頭磨到,我也會有,每個人天生都有一些,沒關係啦!沒氣泡那種說法啦!胡扯...

事實是兩種都有,2005年的國際骨科醫學會議還針對關節的各種聲音做探討

如是關節負壓讓氣體釋出的說法,不會每一下的動作都有聲音、也對人體沒有影響

如是"筋"磨到("筋"這種說法很OX,我怎麼知道他在說肌腱還是韌帶?),每一下動作都會有聲音,對身體是不好的

用一點常理判斷也知道,有組織互相磨擦,還會因此產生可感覺到的物理量(聲音、壓力...等),怎麼還會沒關係?

基礎科學的學習,還能訓練邏輯思考,不再只是一味憑自己觀感回答病人

我們不是醫生,只是一群有些微常識的人

當生命託付在你們手裡時,我們不敢以自己微薄的知識對抗你們的專業

或許不會說出來,但稍有不對勁,我們可以悄悄的換醫師

雖然我說的幾個的情況只能代表一些醫師,沒有樣本空間也難盼斷佔總比例的高與低

但我覺得要遇上這些醫師其實並不難

當我們把生命託付給你時,你的能力夠嗎?





2009年4月15日 星期三

瘦下來怎麼這麼醜?


最近快馬加鞭趕工,CNC 真的很方便,相似的東西,只要改改code就能馬上做

當然,業界的人會竊笑:你現在才知道喔...


好啦,話說今天要替下面這個零件做輕量化

經過spiderack的訓練,我現在的審美觀可是沒話說


做出來誰知會這樣...


別跟我說:魯卡,你做了一個馬桶...


因為,我真的做了一個長度三公分的馬桶...

該屬的豬豬瑞克...

運動的效率與成效

曾在不只一篇文章探討運動的效率

針對增加肌肉量的部分:休息的頻率應該多高?該不該吃營養品?...

都曾經在這一篇文章探討過

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looka330/article?mid=24017&next=23044&l=f&fid=7

但我一直在找尋有沒有更減單的說法,就讓我拿這題材再說一遍吧!

很多想變肌肉男的男生,一週運動六、七天;一天練兩、三個小時,然後高蛋白營養品猛灌...

換個方面想,為什麼要每個月拼老命賺五十萬、花五十萬,然後再兼差賺房租?

其實每個月賺五萬、花兩萬,累積存款反而比上者快

所以適度的休息,效果真的不如每天訓練、猛灌高蛋白嗎?

如果志不在健美比賽,想想看這時間花得值不值得...